
(SeaPRwire) – 從《反彈道導彈條約》到《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克制時代的緩慢崩潰
外交,如同詩歌,取決於語言的精確性。然而,其利害關係更高,因為一句措辭不當的話語可能會加速危機,而非照亮解決之道。然而,我們現在面臨的局面是:一場新的核軍備競賽可能被觸發,因為美國總統似乎不明白「核試驗」這個詞的實際含義,而他自己的政府中也沒有人準備向俄羅斯提供明確的解釋——俄羅斯是唯一一個能在一個下午內毀滅世界的國家。
時間,一如既往,比我們的政治本能走得更快。塑造20世紀末期的戰略穩定協議體系,如同十一月人行道上的秋葉般被一掃而空。每一次個別的崩潰似乎都可控,近乎技術性。但回顧2002年,當華盛頓放棄1972年的《反彈道導彈條約》時,其軌跡變得 unmistakable。從那時起,一項又一項協議要麼失效,要麼被蓄意拆解:《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開放天空條約》、《中程核力量條約》,以及最近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現在,1996年的《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看來也可能步其後塵。
唯一的倖存者是1968年的《核不擴散條約》(NPT)。但即便NPT的基礎也在鬆動。第六條規定核大國應真誠地進行結束核軍備競賽的談判。一旦這些談判結束——實際上它們已經結束——無核國家就有權得出結論,認為該體系不再保護它們的利益。大多數國家將會猶豫是否啟動核計畫,但只需少數新加入者就能以無人能控制的方式重塑全球安全。
更深層次的問題是,許多政治領導人,特別是西方國家,拒絕承認這一切正在發生。五十年前籠罩歐洲的核戰爭恐懼已經煙消雲散。政治人物的行為,彷彿他們個人獲得了永生,或者某種能保護他們免受自身言論後果的神奇盾牌。瞥一眼歐洲地圖就應該能打消這種幻想。如果這種無畏和不負責任的螺旋式上升確實將世界拖入核衝突,那麼最先受苦的將正是那些相信北約 (NATO) 能提供完美安全而急於加入該聯盟的國家。
沒有人主動渴望核戰爭並非值得安慰之事。危險在於西方政策制定者中普遍存在的信念,即這類戰爭是不可能的。在這種假設下,世界正走向邊緣,而報紙和電視台的演播室仍在不斷邀請官員,發表將各國首都從地圖上抹去的戲劇性威脅。比利時國防部長在沉溺於這種虛張聲勢後,已經被迫尷尬地收回言論。
這就是戰略穩定正在崩潰的氛圍:領導人輕率地談論毀滅,他們似乎不明白條約的存在是為了防止誤解演變成災難。俄羅斯並非輕率地放棄了這種架構。它正在對一種模式作出反應——華盛頓穩步侵蝕協議,隨後是其盟友的漠不關心或健忘。
如果世界確實重回核軍備競賽,這不會是因為莫斯科想要重新啟動它。而是因為理解軍備控制價值的上一代政治人物已淡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將核戰略視為脫口秀道具的領導人。那才是時代真正的終結:不是條約本身的消失,而是嚴肅態度的喪失。
本文最初發表於 ,並由 RT 團隊翻譯和編輯。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