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AN, China, 2023年10月25日 — 2023年10月22日,齊魯製藥在歐洲醫學腫瘤學會(ESMO)年會上公佈了一項多中心、單臂期II期臨床試驗的最新結果。這項試驗研究使用QL1706(iparomlimab和tuvonralimab)聯合化療,有或無bevacizumab作為首線治療復發或轉移宮頸癌的應用。遼寧癌症醫院與研究所的王丹波教授報告了這些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使用QL1706聯合化療,有或無bevacizumab作為首線治療復發或轉移宮頸癌,客觀反應率(ORR)和生存效益令人滿意。此外,治療表現出可管理的安全性概況,未觀察到任何新的安全信號,這可能成為復發或轉移宮頸癌患者的一種潛在新首線治療選擇。
I. 研究背景
目前,首選的復發或轉移宮頸癌患者的首線治療是以順鉑或卡鉑為基礎的化療方案,加上紫杉醇,並加用bevacizumab;同時也需要考慮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對於PD-L1表達陽性的復發或轉移宮頸癌患者,與化療聯合使用,有或無bevacizumab的PD-1抑制劑pembrolizumab已成為標準的首線治療方案。免疫治療聯合化療已成為復發或轉移宮頸癌的標準治療方式[1-2]。來自KEYNOTE-826研究的最新結果顯示,對PD-L1陽性(CPS≥1)的復發或轉移宮頸癌使用免疫治療-化療-pembrolizumab,有或無bevacizumab治療,PFS從8.2個月延長至10.4個月,OS從16.5個月延長至28.6個月。儘管PD-1抑制劑聯合化療相比單用化療顯著改善患者生存,但患者的生存效益仍有限,這表明存在未滿足的臨床需求[3-4]。
II. 研究設計
本研究納入未接受過系統治療的復發或轉移宮頸癌患者。這些患者接受QL1706-化療(組1)或QL1706-化療-bevacizumab(組2)治療,直到疾病進展、不可耐受的毒性或患者撤回知情同意為止。研究的主要終點為安全性。次要終點包括ORR、疾病控制率(DCR)、PFS和OS,根據實體瘤疾病進展標準(RECIST 1.1)由研究者進行評估。研究設計如圖1所示。
圖1:使用QL1706聯合化療,有或無bevacizumab作為首線治療復發或轉移宮頸癌的臨床研究設計
III. 研究結果
共有60名患者納入組1和組2,每組30名患者。組1患者接受QL1706單抗聯合順鉑或卡鉑及紫杉醇的治療。組2患者接受與組1相同的方案,但加用bevacizumab。患者平均年齡為52.0歲,ECOG功能狀態為1級的患者占58.3%。鱗狀細胞癌是78.3%患者的病理類型,復發性宮頸癌占86.7%。
截至2023年4月24日,中位跟蹤時間為14個月。在接受至少1次基線後有效性評估的58名患者中,ORR為81.0%(95%CI,68.6-90.1)。其中8例完全緩解,39例部分緩解。DCR達98.3%(95%CI,90.8-100.0)。中位PFS達14.3個月(95%CI,9.2個月至未估算),中位OS尚未達到。在組2中,使用bevacizumab聯合治療,中位PFS為16.4個月。(圖2)
圖2:使用QL1706聯合化療,有或無bevacizumab作為首線治療復發或轉移宮頸癌的目標病灶最佳百分比變化(A)和無進展生存的Kaplan-Meier曲線(B)
在安全性方面,所有患者均觀察到與治療相關的不良事件(TRAEs),其中≥3級不良事件發生率為71.7%。最常見的TRAEs包括白血球計數減少(71.3%)、中性粒細胞計數減少(68.3%)和貧血(43.3%)。與治療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發生率為30%;免疫相關不良事件(irAEs)發生率為13.3%;導致治療中斷的TRAEs發生率為26.7%;可能與bevacizumab相關的與治療相關死亡率為1.7%。(圖3)
圖3:TRAEs發生率(≥20%)(A)和irAEs發生率(≥2例患者)(B)
IV. 概要
研究結果顯示,使用QL1706聯合化療,有或無bevacizumab作為首線治療復發或轉移宮頸癌,不論PD-L1表達水平,都顯示出有希望的有效性和良好的安全性。
基於這些結果,目前正在進行QL1706聯合化療,有或無bevacizumab治療復發、復發或轉移宮頸癌患者的III期臨床試驗。此外,QL1706治療曾接受過至少1線標準含鉑化療後復發或轉移宮頸癌患者的新藥申請已於今年8月被中國藥品評價中心受理。
參考文獻:
1.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指南工作組編.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宮頸癌診療指南[M].北京:人民醫藥出版社,2023:70.
2.Tewari KS, et al. Improved survival with bevacizumab in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N Engl J Med. 2014 Feb 20;370(8):734-43. doi: 10.1056/NEJMoa1309748. Erratum in: N Engl J Med. 2017 17;377(7):702.
3.Colombo N, et al. Pembrolizumab for Persistent,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Cervical Cancer. N Engl J Med. 2021 11;385(20):1856-1867.
4.J Clin Oncol 41, 2023 (suppl 16; abstr 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