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人才交流促進中新合作

獨家專訪 杜志強,新加坡天府會館會長

作者 中國報導 東盟

北京, 2023年9月21日 — 最近幾年,中國西南部的四川省加快了從內陸腹地向對外開放前沿的轉變。成渝雙城經濟圈、新國際陸海貿易大通道等重大國家戰略在四川匯聚交疊,為海外華人在當地投資新業務提供了新的機遇。如今,新加坡已成為四川省外商直接投資(FDI)的第二大來源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新加坡四川省已設立737家外商投資企業(機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達41.8億美元

新加坡天府會館是中新建交後本地首個成立的新移民社團,創始成員主要是四川移民。成立以來,該會積極融入當地社會,參與各種交流活動,在加強中國(尤其是四川)與新加坡企業之間的商業合作和人才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年初,新加坡天府會館組織了30多名會員前往成都、綿陽等四川城市,開展經貿活動和文化交流。據該會會長杜志強介紹,已有10多名會員在四川投資新業務。為慶祝“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中國報導東盟專訪了杜志強,就四川省在中新經貿合作中的優勢以及海外華人在中新合作中的作用進行了獨家專訪。

中國報導東盟:新加坡天府會館是中新建交後本地首個成立的新移民社團,可否請您介紹一下成立經過?

杜志強:我於1991年來到新加坡,在和興家禽工業有限公司擔任工場經理,和其他工人一起生活工作,從宰雞到設備維修無所不包。我和公司簽訂的是每天工作8小時的合同,但實際工作時間每天都在12小時以上。那時的新加坡勞動力短缺,我的技能得到了普遍認可,許多人都來請我推薦更多中國熟練工人到新加坡工作。在隨後的一個月內,我就介紹了50多名四川工人到新加坡,很多都迅速成為所在公司的中堅力量。

我感受到新加坡對人才的強烈需求,以及在那裡的商機。於是我決定自主創業,專門從事人力資源業務。1994年,我創立了亞聯科技有限公司,是新加坡第一家華人創立的人力資源公司。我為新加坡引進中國工人,同時也為尋求在華投資的新加坡企業提供所需資源。後來,為幫助新移民更快融入新加坡社會,我萌生了成立華人社團的想法。2000年,新加坡天府會館正式註冊成立,是本地首個新移民社團。

中國報導東盟:新加坡天府會館在中新交流中發揮了哪些作用?

杜志強:該會為在新加坡生活工作的各行各業新移民提供交流學習平台,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當地多元種族社會;也為兩國之間的文化、科技、商貿交流架起了橋樑,促進會員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溝通。

該會也積極響應四川省的各項商貿交流活動。在會館的積極參與下,新加坡政府與四川省政府建立了新加坡-四川貿易投資委員會,已舉辦多次招商引資、科技交流、專案推介等活動,架起兩國人文交流和經濟合作的橋樑。會館也關心家鄉民生,多年來組織捐款捐物,幫助2008年中國南方雪災、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等災區群眾。捐資建設德陽市羅江區一所學校,長期資助羅江、雅安貧困家庭學生,向綿陽市梓潼縣石台鄉小學和雅安市寶興縣中心小學捐款,設立“海外華人愛心工程”李石英獎助學金。

中國報導東盟:年初,新加坡天府會館組織會員赴四川考察,您有何感受?

杜志強:過去三年,新冠疫情使海外華人與國內親人難以面對面交流,但並未阻擋兩國企業與人民增進了解、加強交流的意願。隨著防疫措施調整,四川省政府邀請30多名來自金融、建築、銀行等行業的新加坡華商展開為期5天的考察之旅,走訪成都、綿陽等地。我們發現新加坡四川在微電子設備製造和新能源開發方面有廣闊的合作空間,此行期間,多名會員與當地企業進行了深入洽談,預計將在食品加工、醫藥和科技三大領域落地合作項目。

這類考察之旅,讓我們更深入了解當地政策,企業家面對面交流,有利於兩國合作。我認為,中國經濟形勢好轉,將吸引更多海外華商尋求在華合作,跨國合作項目也將逐步落地。新加坡天府會館將繼續發揮橋樑作用,推動雙邊經貿合作。

中國報導東盟: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5周年,您如何看待45年來的發展與變化?

杜志強:我就是1977年高考恢復後第一屆大學生,1991年來到新加坡,親歷了中國的巨變。當年四川是個典型的內陸省份,改革開放後迎來發展機遇。如今,四川已成為面向“一帶一路”的重要開放前沿,新加坡企業也看好這裡的發展前景。新加坡天府會館將繼續發揮聯繫橋樑作用,推動兩地交流合作。

Previous post 分享“一帶一路”的成果
Next post 收入及下載量大增,赤子城科技遊戲登上Sensor Tower出海遊戲雙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