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3年9月27日–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Csepel港口物流園區的集裝箱場中,起重機忙著將集裝箱裝載到開往歐洲其他地區的火車上。可以明顯看到中國航運品牌的存在,這證明了這個匈牙利園區與千里之外的中國港口之間強勁的業務聯繫。
從一片荒蕪到現在140,000平方米的設施,Csepel港口物流園區在過去十年間已經成為中歐貿易物流合作區的關鍵參與者。作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園區不僅展示了中國產品,還作為該地區的關鍵物流企業聯繫樞紐。
在過去十年中,物流園區與眾多國內鐵路平台運營商合作,共同開通了180多班中歐貨運列車。
這些路線,包括開創性的中歐海鴻快線和濟南至布達佩斯、烏魯木齊至布達佩斯等路線,大大增強了匈牙利作為中東歐交通樞紐的地位。
這一成就在艱難時期顯得尤為關鍵,例如COVID-19大流行期間,它確保了東西方供應鏈和產業鏈的穩定性。
從鐵路到產業鏈
搭侧“一帶一路”共建的便車,自2012年成立以來,物流園區的業務已從零起步建立貨運列車服務,擴展到完整的供應和產業鏈,成為該地區的核心運輸樞紐。
很少有人能夠像中歐貿易物流合作區的跨境電商物流部經理Keiko Tien那樣親身見證這一深刻轉變。
她仍記得長沙至布達佩斯中歐貨運列車首班車的那一天,由物流園區運營,經俄羅斯、烏克蘭運抵布達佩斯,於2017年6月16日正式開通歐洲南線中歐班列的那一刻。
“在中歐班列路線領域,我們開創了歐洲新的通道,實現了突破。”Tien告訴環球時報。
儘管這條路線在2022年2月俄烏衝突爆發後暫停,但其最初的開通減輕了中歐班列僅依靠一條通道進入歐洲的風險,為未來的貨運列車路線開闢了新的可能性,Tien說。
此後的幾年中,園區與各種國內鐵路平台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
到目前為止,已有180多班中歐班列經由物流園區開通,連接中國多個國內節點城市與布達佩斯和歐洲其他地區。
“隨著越來越多的貿易流動,我們已發展成為中歐企業多方位互動的平台,整合商業展示貿易、運輸物流倉儲以及產業投資合作。” Tien說。
此外,在過去十年中,園區帶動和刺激了價值76億美元的中國直接和間接出口到匈牙利,產品涵蓋機電部件、紡織品以及家居用品等。
除了貨運列車,物流園區還通過擴展包機等定期貨運航班服務,為穩定供應鏈做出了貢獻。
在追求多元化、穩定的供應鏈的過程中,園區為包括新能源汽車生產商比亞迪在內的許多中國公司投資匈牙利和歐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促進了這些公司建立穩固的國際供應鏈路線走向西方,正如Tien所說。
Tien的言論並非空穴來風。匈牙利現在是中國在中東歐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2022年雙邊貿易額達155.2億美元,比2013年增長了84%。
自2019年以來,中國與匈牙利雙邊貿易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5%,遠高於其他歐盟國家。
中國投資給該國帶來的巨大變化不僅僅體現在貿易和投資方面,合作區業務拓展主管Patyi Kristóf向環球時報透露。
“中國是匈牙利最大的投資者和主要貿易伙伴之一。這意味著中國公司為當地人提供就業崗位,除經濟合作外,文化和教育交流也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夥伴關係。” Kristóf說。
個人而言,這份工作讓Kristóf有機會到許多地方旅行,熟悉不同文化。“這些機會讓我能夠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更深入地理解中匈經貿關係的重要性和意義。”他說。
物流園區不僅為中國公司拓展歐洲業務搭建了橋樑,還促進了匈牙利公司進入中國市場。2014年,匈牙利當地物流供應鏈公司Ghibli在物流園區設立據點。
在園區內先進的供應鏈網絡的支撐下,Ghibli的業務取得了大幅擴張,從進駐園區時的行業第11名,發展到現在的第3名。同時,公司員工人數也在這段時間翻了一番。
抗風險與發展
園區的抗風險能力最好的例證就是在COVID-19大流行的挑戰下依然保持強勁增長。
在接受匈牙利政府採購和運輸防疫物資的緊急任務後,物流園區全力動員資源,快速組織採購,包機等積極措施。僅7天時間,他們就完成了首批70噸防疫物資的採購、整合、包機、報關和裝運。當運載首批防疫物資的包機抵達布達佩斯時,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親自在機場迎接。
此外,疫情期間,物流園區發揮供應鏈優勢,為匈牙利政府建設口罩和手套生產設施提供設備和物資採購、運輸、工廠建設、設備安裝及生產支持。
為表彰物流園區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出色表現,匈牙利政府授予其“匈牙利經濟發展與創新獎”。這不僅提升了園區和投資企業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也進一步鞏固了中匈友誼。
疫情期間,園區還主動開展公益活動,捐贈防疫物資,並組織志願者協助當地防疫工作,得到匈牙利各界好評。
正是憑藉這種抗風險的韌性,在疫情的衝擊下,園區不僅沒有停滯,反而取得長足發展,成為匈牙利重要的交通物流樞紐和中歐地區重要的貿易平台。2022年,園區貨運量同比增長50%,達到30萬標箱。
展望未來,園區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堅持開放合作,為中匈及中歐經貿合作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