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2023年9月25日 — 在中國許多城市裡,從工廠或倉庫改造而成、規模和風格各異的文化區,已經成為許多年輕人完美的度假勝地。隨著城市更新和轉型,越來越多建築正在默默轉型。因此,如何在保留其歷史魅力的同時為其注入新生命已成為建築師、藝術家和設計師面臨的一大挑戰。專家告訴環球時報,人與藝術和技術的協作是塑造未來城市景觀、創建能反映城市獨特身份並促進可持續發展空間的關鍵。
人們相信,工業遺產是當今城市更新的焦點。其活化不僅見證了歷史,也預示著充滿活力與更環保的明天。要實現這一願景需要建築師的參與,並觸及社會各個方面。它涉及持續的探索、實驗、討論和調整。
徐冰,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告訴環球時報,隨著技術的發展,在藝術創作和建築設計中使用人工智慧(AI)技術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它們應該相輔相成,因為AI創造的東西可以為人類帶來新的視角,而藝術可以為技術添加更多美學。」
綠色建築趨勢
隨著以「綠色工廠」為主題的建築展覽在杭州O2博物館開幕,華東地區浙江省杭州的一批老舊工廠正被改造成各種文化區,以迎接即將到來的杭州亞運會。
該博物館與展覽同時舉辦論壇,邀請了來自設計、教育、藝術和科學等各個領域的全球知名專家,探討在亞運會主辦城市創建可持續城市模式的方法。
此次展覽正在杭州首批大型工業遺址–杭州氧氣廠舉行。該廠建於20世紀5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工業運營,逐步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氧氣生產廠。它演變成一個小城市,為1000多名員工及其家人提供了生產、生活和娛樂的一體化。因此,杭州氧氣廠承載著這座城市發展的豐富記憶。
杭州氧氣廠作為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飛躍的見證者,其改造和保護工作由設計了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的Herzog & de Meuron承擔。改造採用了各種新材料和技術,旨在儘量減少拆除,減少工業廢物,增強生態環境建設,保留歷史文化特徵,並在新環境中融入建築未來展望。
相關人員表示,這些建築正在進行進一步改造,著眼於「綠色和環保」為這些建築注入新生命。
Aldo Cibic,著名的義大利設計師及Memphis Design Movement成員,出席論壇時告訴環球時報,建築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建築,而是創建一個與自然聯繫、改善人們生活的有生命的結構。
「在建設未來和面對與人口和環境相關的各種危機時,文化作為一種主要工具。我們需要考慮在城市和農村創建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以及如何使這些解決方案可複製,同時增強我們保護傳統文化和歷史的意識。」他說。
浙江省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徐世文在論壇上闡述了可持續建設的重要性。他提到,每項重大體育賽事都需要建設大量場館。這些體育場館數量大、規模大、標準高、資金需求量大。一般來說,投入的成本與主辦一項大型賽事的直接回報並不相符。但是,為了一座城市的理想和夢想,往往需要大量資金。因此,值得質疑的是,是否每個場館都需要新建。
他以杭州亞運會為例。共有56個場館,但只有12個是新建的。其他44個是改造、臨時或擴建結構,這是「延長建築壽命的絕佳方式」。
「綠色」是杭州亞運會的主要主題之一,包括綠色場館建設、環境改善、綠色能源供應、碳中和等10項綠色行動。它創造了一系列標誌性的綠色成就,展現了杭州亞運會的組織理念。在「雙碳」目標下,杭州亞運會比任何前次賽事都更進一步實現「碳中和」。
「在我們30年的實踐中,我們一直在堅持為城市景觀增加更多綠化,通過大自然增進我們的福祉,增加生物多樣性,並減輕氣候影響。現在是擴大規模的時候了。通過這次展覽,我們希望激勵其他人加入這項運動。」著名荷蘭建築師Winy Maas在論壇上說。
不可避免的迭代
除杭州氧氣廠外,還有其他通過國際賽事推動舊廠迭代的例子。北京首鋼就是利用國際賽事促進舊廠迭代的又一典範。
自從北京在2001年成功申辦奧運會以來,曾在鼎盛時期為中國首都GDP貢獻23%的工業巨頭北京首鋼,開始面臨公眾日益增長的環保意識帶來的壓力。
籠罩北京的污染空氣迫使首鋼及其員工做出艱難選擇。
2005年6月,一座運行47年的高爐停產,拉開了首鋼搬遷序幕。之後,更多高爐、脫硫工場和焦化廠停止運營。
到2008年,工業園區的產能已減少一半。到2010年底,其鋼鐵運營完全停止。
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注入綠色生態滋養設計的舊工業園區保留作為紀念場所的做法獲得讚譽。
工業遺產旅遊也已成為當今人們瞭解工業文化和文明的新方式。
「純舊東西會失去年輕人的關注。這些翻新的工業園區是最深入瞭解這座城市過去和現在生活的方式。」黑龍江設計專業學生劉森森說。
「雖然它在外觀上有所改變,但每個人仍然可以看到它過去的樣子。」
時尚倉庫
長期以來,北京等超一線城市的古建築已在中國快速現代化發展中被吞噬。幸運的是,798等老電子廠改造的綜合藝術區和許多上世紀的老廠園得到了保留,並交到年輕人手中。
對資深英國設計師Simon Collins來說,從老廠房改造的798藝術區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文化園區。
「我們現在生活在後工業時代,越來越多舊廠需要重建。優秀的建築為空間帶來了其他東西,它應該回應人的需求。它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