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2023年9月25日 — “自由和愛對我來說很珍貴; 我的生命,我給予甜蜜的愛,為了你, 然而我給予自由的愛。”
這一定是中國最著名的外國詩之一,因為這首革命詩人的作品在1900年代初動蕩的時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和力量。
即使在今天,Petofi的雕像仍然站立在上海魯迅博物館廣場前,歡迎數百萬中國遊客,為中國和匈牙利之間的傳統友誼。
100年後,一個19歲的匈牙利女孩跋山涉水,來到遙遠的東方,定居在北京,開始她的大學生活,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國,並帶著在中國學到的知識回到她的祖國。
“我夢想回布達佩斯當一名翻譯,成為中國和匈牙利之間的橋樑,” 現就讀於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的Hu Lingyue,她的匈牙利名是Varge Bonita, 她對《環球時報》說。 “學習和生活很忙碌,到目前為止,一切都很好。”
用中文建立橋樑
這個年輕的匈牙利女孩與中國的緣分始於她7歲第一次聽到中文。她在布達佩斯匈牙利-中文雙語學校的課堂上愛上了這種”語調特殊、字跡優美”的語言。
匈牙利-中文雙語學校校長Zsuzsanna Erdelyi告訴《環球時報》,她預計新的學期將有530多名學生在12個年級20個班級回到學校。
這是中東歐唯一一所使用中文和當地語言授課的全日制學校。
Erdelyi回憶說,當雙語學校於2004年9月成立時,大多數學生是母語為中文的孩子或混血兒童。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匈牙利對學習中文的興趣日益增長。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這種發展勢頭加快,從那時起就一直在發展,”Erdelyi說。
“今天,大多數學生都是匈牙利母語者,他們每周學習中文5個小時。
“我們自豪地說,我們許多學生已通過中文高中畢業考試和高級畢業考試。他們中甚至有人以獎學金生的身份前往中國,”Erdelyi說。
由於學習中文的熱潮,這所學校在匈牙利非常受歡迎,副校長Szilvasi Csaba告訴《環球時報》,”父母找到我們,希望他們的孩子在這裡學習中文”。
自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文標誌在匈牙利、塞爾維亞、希臘等中東歐國家的街道上越來越常見。
在布達佩斯費倫茨·李斯特國際機場降落後,沿途到達城市,您都會看到中文標誌。在布達佩斯,中文字符號很容易在售票機上看到。
在塞爾維亞貝爾格勒的街道上,《環球時報》記者被一位中年當地人用”你好”問候,他聲稱自己可以說一點中文。
友好交流
對17歲的塞爾維亞女孩Jana Todorceska來說,學習中文不僅僅是掌握一種語言,而是讓她接觸到中國5000年歷史中的許多有趣方面,如茶、書籍、古代哲學、現代音樂、電影等等。她通過諾維薩德大學孔子學院參加了許多茶藝課程。
“它融合了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茶與儒家禮儀概念、佛教禪宗和道教享受生活、保健的結合,” 該學院的中方院長陳秀解釋道。
隨著奶茶等中國茶飲在這些國家流行,茶館開始在街道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根據布達佩斯中國文化中心,年輕的匈牙利人不僅喜歡中國電視劇和像《夢裡花落知多少》這樣的奇幻劇,而且自願為這些節目添加匈牙利語字幕。
他們喜歡穿漢服,並cosplay熱門網游《原神》中的人物。
在希臘,年輕人和學生對中國藝術、詩歌、小說和犯罪懸疑小說有著濃厚的興趣。
“中希文化交流和相互學習使兩國人民越來越親近,” 雅典大學教授、中希古代文明中心主席Stelios Virvidakis說。”前景廣闊。還有無限的可能性有待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