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與當地人士一起開發具有高品質的BRI標誌性項目’
北京, 2023年9月27日 — 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的領土上,多瑙河代表著夏日活動的心臟。
多瑙河在文化和文明方面留下了印記,對中東歐國家(CEEC)至關重要,作為一條國際水道,其重要性顯而易見。
另一條重要的國際水道存在,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它從東部和南中國向東南亞、南亞延伸,然後到達東非,最終抵達東地中海。
自古以來,來自中國的藍白瓷器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然後通過多瑙河流域,在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和風暴洶湧的海洋之後,最終到達歐洲人的客廳和餐桌上。
如今,在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BRI)下,多瑙河已經成為一個合作項目接著一個合作項目的見證,該倡議包括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當地人眼中,這種合作帶來了高品質的發展和巨大的變化。
一家鋼鐵廠的重生
宋思海已在斯梅代雷沃工作了7年。斯梅代雷沃是貝爾格萊德幾個小時的車程,一個位於多瑙河沿岸的古老塞爾維亞城市。作為河北鋼鐵集團塞爾維亞鐵鋼有限公司(HBIS Serbia)的執行董事,該公司隸屬於總部位於石家莊的河北鋼鐵集團,宋思海有充分的理由感到自豪。
早在2016年,HBIS收購了塞爾維亞唯一一家鋼鐵廠Zelezara Smederevo。當時的塞爾維亞總理,現在的總統阿萊克桑達爾·武契奇說:“與HBIS集團的談判是塞爾維亞的首要戰略優先事項。”
當HBIS最終採取果斷行動時,這是該中國公司“走出去”戰略的一部分,也是中國和塞爾維亞之間“一帶一路”合作的一部分。
“當時國內有反對的聲音,”宋思海向《環球時報》表示,“他們詢問一家中國公司如何能扭轉局面?”
堅定而強大的意志讓宋思海和其他幾位同事來到了這裡。收購後,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是對工廠的基本狀況進行全面調查,包括市場、財務、物流、設備和環境政策。在亞洲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蓬勃發展的中國公司在管理和技術方面更善於控制成本。
“我們把當地人當作兄弟姐妹,”宋思海說,他59歲的秘書杜桑卡·杜達·蘭科維奇描述他是她有史以來最好的老闆。宋思海分享了HBIS如何在技術成本上節省開支的故事。在以前的所有者管理期間,它花費了2,000萬美元挖了一個大坑來存儲含鋅廢料和灰塵。每年,它都必須向塞爾維亞政府支付環境污染費。在HBIS接手後,由於第一個坑幾乎已滿,中國公司不得不挖另一個坑來處理廢料。HBIS決定進行全面技術升級 – 經過特殊處理後的含鋅廢料和灰塵的循環利用 – 然後將所得產品用於鐵鋼冶煉。
“當地員工起初反對這個計劃,因為他們擔心鋼材的質量。我們與他們進行了耐心的溝通,並指派技術人員測試鋼材產品的質量。當他們看到質量沒有受到影響,廢料得到回收利用時,他們逐漸認可了這個計劃,”宋思海說。
收購已被證明是一個成功,正如隨後一年曾虧損的工廠重生的證據所示。它現在已經成為塞爾維亞第二大出口商,並實現了創紀錄的2億元人民幣(2,900萬美元)的利潤。在收購之前,塞爾維亞政府不得不彌補工廠的虧損,每年超過1億美元。但是就在去年,HBIS Serbia為塞爾維亞GDP貢獻了1.86%。
該工廠目前僱用了5,000多名塞爾維亞工人,對一個只有700萬人口的國家來說至關重要。許多員工家庭成員直接或間接為提供支持服務的企業工作。這意味著Zelezara Smederevo實際上支持斯梅代雷沃三分之一人口。
在HBIS塞爾維亞員工中,曾在困難時期流傳著一句諺語:“每天早上,如果你看到煙囪冒煙,你就知道你還有工作。”現在這個問題不再存在,因為有工作的穩定性已得到保證。
“當你有一份工作時,你不能說,‘嘿,我和其他5,000人在這裡孤立無援。’ 不。你是一個巨大的集體或一個巨大公司的一部分。這就是穩定,“43歲的德揚·唐奇奇說,他在這家工廠工作了20年。
走向國際
塞爾維亞東部城市博爾以其百年開採銅礦歷史而在歐洲享有盛名。其資源豐富的礦山、無數的煙囪和從各個方向湧入的工人曾經是南斯拉夫經濟繁榮的象徵。然而,這座礦山城的命運也緊隨著巴爾幹半島的歷史。在科索沃戰爭之後,博爾銅礦陷入衰敗時期。
塞爾維亞政府決心解決博爾銅礦的命運,作為改革大型虧損公共公司努力的一部分,這與總部位於福建的中國公司紫金礦業集團按照“一帶一路”走向國際、擴大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業務的計劃不謀而合。
塞爾維亞是首批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的國家之一。2018年,紫金以3.5億美元的投資獲得RTB Bor 63%的股份,後者隨後更名為Zijin Bor Copper。
紫金兌現了保留該公司4,900名工人的承諾。在過去的五年中,它招聘了2,700名新的當地員工。由於博爾的人口只有5萬,該公司不得不在塞爾維亞東部附近地區尋找大量工人。Timok礦山的上部核心區於2021年10月投入運營。在短短兩個月內,它就進入了出口量前十名。
採礦業的迅速發展支持了塞爾維亞經濟。目前,採礦業佔塞爾維亞GDP的2.4%。截至6月,紫金在塞爾維亞已支付了5.28億美元的稅收。
當《環球時報》記者參觀紫金Timok礦山時,周圍地區遍佈樹木和綠色田野。根據塞爾維亞紫金礦業公司副總經理蘇永定的說法,在生產過程中,環境保護始終是該公司首要考慮的事項。截至6月,Zijin Bor Copper礦業共投資了2.89億美元用於環境保護,廢渣、氣體、水和灰塵等污染物得到有效處理並按照當地標準排放。
“我們確實收到了一些關於出現某些問題的報告。有時它們是真正的問題,有時它們是捏造的。我認為公眾具有對這些問題的知識和理解。當他們看到信息時,他們知道它來自哪一方,他們可以自己判斷,”貝爾格萊德“一帶一路”地區中心主任卡塔琳娜·扎基奇告訴《環球時報》。
紫金採取開放的態度面對媒體和非政府組織。它希望講述自己的故事,並講述好自己的故事。
“多年來,中國公司已走向國際。經過多年的奮鬥和努力,他們對國際規則和標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