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3年9月26日– 为了人类的共同繁荣,“一带一路”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发展动力和人员交流。对于中东欧本地人来说,“一带一路”可能听起来是一个太大的概念,但是每一个参与的故事都显示了这个宏伟项目的整体画面。《环球时报》记者选择了三个当地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展示了“一带一路”的人文方面。
“我学中文是因为它前景广阔”
卢卡·西米奇认为时间过得很快,就在一周内,这位17岁的塞尔维亚男孩将作为交换生回到中国,在浙江农林大学学习。
“这里与塞尔维亚的城市非常不同,”他在7月对《环球时报》表示,那是他首次访问中国的北京之旅,也是一个他学习多年的语言的国家。
“大城市,人口稠密…… 对我们来说,这就像是一个新的宇宙。但是中国的人对我们非常友好,即使不认识我们,也会像朋友一样对待我们,”卢卡说。
卢卡在四年前进入高中时开始学习汉语,这要归功于设在诺维萨德大学的孔子学院。
课程不仅包括语言,还包括像卢卡这样的学生可以主办和参与的活动。 他回忆说,当他们制作饺子和准备火锅时,他们玩得非常开心。 “我们有绝对最好的老师,他们非常有耐心,这使我对汉语的热爱更深了。”
他决定将汉语作为他的主修,因为他想学习一门“被许多人使用、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的语言,也是一门“前景广阔”的语言,“所以选择汉语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此外,“塞尔维亚和中国是非常友好的国家。我们这些汉语学生就是进一步加深这种友谊的桥梁之一,”他补充道。
当卢卡和他的朋友走在北京的街道上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许多中国人都知道塞尔维亚和我们的友谊”。
对于卢卡这样的塞尔维亚年轻人来说,通过夏令营在微信上认识新朋友真是令人惊讶。根据塞尔维亚孔子学院的说法,当地年轻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他们希望了解中国以及中国所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诺维萨德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陈秀对《环球时报》表示,“此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将业务和投资扩展到塞尔维亚,这对当地的双语人才有很强的需求。”
对于卢卡来说,他的计划是“在塞尔维亚学习法律和汉语”。之后,他的梦想是“在上海的复旦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中国与塞尔维亚的传统友谊以及“一带一路”为像卢卡这样的塞尔维亚年轻人提供了在中国学习的许多机会。“塞尔维亚政府支持我们去中国学习。这对我们和两国未来发展以及我们自己来说非常重要,它给了我们对未来的信心,”他说。
“中资公司给我带来了安全的幸福”
对科莱加·维多耶·亚当诺维奇来说,紫金矿业集团进入塞尔维亚是他的幸运时刻。它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也改变了塞尔维亚东部博尔其他居民的生活。
亚当诺维奇在当地铜矿已经工作了27年。他说,1980年代是博尔矿山的黄金时代。一度,来自20多个国家的人在这里工作。
博尔铜矿经历了起起落落。南斯拉夫的解体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导致矿山衰落。由于对南斯拉夫的制裁,许多设备的零部件无法进口。
工厂在没有电的情况下停工。工作人员别无选择,只能返回他们来的农村或其他国家,勉强维持生计。
亚当诺维奇当时的生活也很艰难。他的收入不足以养活全家。没有自己的汽车或房子,他不得不依靠父母的帮助。一些外资进入博尔矿山后,情况开始好转,但真正改变生活的仅在紫金矿业2018年投资矿山时发生。他可以买一辆新车,存钱,甚至计划度假。他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得到了保障。用亚当诺维奇的话说,中资公司为他提供了“安全的幸福”。
巧合的是,他的大儿子现在就读于亚当诺维奇毕业的同一所矿业学院。亚当诺维奇说,父子两人为同一家公司在同一个地方工作指日可待。
亚当诺维奇说,虽然在文化上有所不同,但通过长期的工作和交流,中塞员工正在变得越来越亲近。塞尔维亚人会邀请中方同事到家中庆祝当地节日,在那里他们可以了解对方的饮食和饮食习惯。
亚当诺维奇说,在塞尔维亚没有“一饮而尽”的饮酒传统,但现在他们已经学会了这个中国仪式。
“我们一直在争论塞尔维亚人和中国人的饮酒量谁更好?每次我们一起喝酒,都是一场比赛!”亚当诺维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