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一帶一路促進各文明之間的平等、互學、對話與包容

北京, 2023年10月18日 — 約在公元前140年,在中國漢朝時期,張騫作為皇家使者,從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出發,開闢了東西方陸路交流通道。幾個世紀後,在唐宋元時期,絲路在陸路和海路上都很繁榮。在15世紀初,明朝著名航海家鄭和曾經7次航行到西洋,推動了海上絲路貿易。

數千年來,古絲路作為東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連接埃及尼羅河谷、美索不達米亞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恆河和恆河流域以及中國黃河和長江流域。它連接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國文明的發源地,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以及不同民族和種族的家園。

這些路線增加歐亞大陸各國之間的聯繫,促進東西方文明之間的交流和互學,推動區域發展和繁榮,形塑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和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

這種共同的絲路精神通過一帶一路倡議(BRI)傳承下來,堅信通過東西方交流與合作,不同種族、信仰和文化背景的國家能夠共享和平並實現共同發展。

當埃及吉薩金字塔和斯芬克斯下的夜幕降臨時,「玫瑰印象」在這些建築物中迴盪。中國和阿拉伯藝術家共同演奏了這首曲子,中國的琵琶與阿拉伯烏德一起演奏,向兩個古老文明致敬。

琵琶和烏德在根源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中國國家傳統樂團團長兼資深琵琶演奏家趙從說,見證中國與埃及文化交流對話尤其有意義。

對話與交流

在古希臘文明起源地雅典,兩位最聰明的哲學家孔子和蘇格拉底站在一起「對話」。

如果孔子有機會訪問希臘,他會「感到高興和榮幸,好像在騎著春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以他的衣服被雕刻成了寫意風格,好像在講授自己的思想概念」,中國藝術家吳偉山憶述,他以此作為禮物獻給希臘人民。

雅典大學教授斯特利奧斯·維維達基斯也是中希古代文明中心主席,他表示中心曾經邀請過一些學者在夏天講座,學生覺得「有趣」和「啟發性」。

世界各地的人,在不同地方和不同文化中,都可以「分享相似的感受和情感」,「我們可以通過交流生活在一起,和平豐富的交流」,他告訴《環球時報》。

「中國和希臘文明之間的互學建立了平等交流和互學的模式,代表了一帶一路框架下促進人文交流的重要方面。」

「中國和希臘這兩個偉大文明的精神力量,可以為人類解決當今挑戰和推進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重要的精神指導。」中國駐希臘大使肖君正告訴《環球時報》。

人文交流基石

人文交流是一帶一路合作的社會基礎。參與國家傳承和發揚了古絲路友好合作精神,在文化、旅遊、教育、智庫和媒體等領域開展交流,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學與文化融合創新。

以動態互動和多元為特徵的人文交流模式,支撐著公眾對進一步推進倡議的支持。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已經與144個一帶一路合作夥伴國家和地區簽署文化和旅遊合作文件。

在匈牙利,愛特維斯·洛蘭大學學習中文的托爾馬·勞拉在中國文化中心最近的讀書會上,介紹了中國作家王蒙的長篇小說《萬歲青春》。帕茲馬尼·彼得天主教大學中文系的塞佩·巴林特則從四個方面分析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小說《酒國》。

中國豐富的文化產品如網絡小說、手機遊戲、網絡劇和電影在海外年輕人中越來越受歡迎。

埃特維斯·洛蘭大學的梅傑里·詹卡介紹了她喜歡的仙俠三部曲之一作家二哥(筆名)的《永恆一念》、《仙道叛變》和《世界三吋》,從比較文學的角度解釋西方魔幻世界與東方仙俠世界的相似之處和區別。

在鄰國塞爾維亞,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已成為當地年輕人了解中國的窗口,他們喜歡中國的網絡劇和遊戲。

為了建設更美好的世界

絲路精神與中國民族長期倡導的「天下為公」理想一致,也與中國人的友好鄰里和「求同存異,共贏共贏」理念一致,也符合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要求。

對世界各地的年輕人來說,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這項倡議蘊含著不同文明共有的智慧和前瞻性。

「阿拉伯人常用『從每個果園中摘一朵玫瑰花』這個比喻來描述事物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開羅大學講師雅拉·伊斯梅爾告訴《環球時報》。

數千里之外,印尼漢學家諾維·巴蘇基回憶,在學習這項倡議時,他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

「從玩傳統印尼九音音階樂器木琴學到的教訓是,單個演奏者很難完成整個表演,因為每個木琴合奏團成員通常只負責一個音,只有通過合作和協調,我們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樂。對整個世界來說,這意味著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一帶一路倡議主張不同文明之間的平等、互學、對話和包容。它秉持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和自由的共同價值觀。它通過交流跨越文化壁壘,通過互相理解化解分歧,拒絕優越感,促進共存。它鼓勵各個文明欣賞差異,尋求共同點,互相學習。

 

Previous post 銀河澳門提升世界級奢華體驗 澳門大灣區首次展出意大利超級跑車品牌新傑作
Next post 在HawaExpo 2024發現越南傢俱卓越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