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2023年10月17日 — 人民日報報導: 中國將於北京10月17日至18日主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BRF)。據報導,來自14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已確認出席此次活動。
Photo shows the first phase of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Africa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frica CDC), a China-aided project, in Addis Ababa, Ethiopia. (Photo by Yan Yunming/People’s Daily)
儘管國際形勢動盪不安,中國仍然向來自全球各地的賓客敞開大門,這表明該國堅定不移地致力於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自2013年中國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沿著此公路的共同機遇與共同發展,不斷展開互利共贏的合作故事。
迄今為止,已有超過150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超過200項「一帶一路」合作協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已由57個創始成員國發展為109個成員國,其中包括全球81%的人口和65%的GDP;「中歐」貨運列車已開通80多條路線,覆蓋歐洲25個國家的217個城市。
過去10年的經驗充分證明,「一帶一路」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平台,也是所有合作夥伴共同建設的全球公共產品。
國際分析人士熱切期待理解中國是如何構思這一宏偉倡議,並在促進其發展方面取得顯著成就。
「一帶一路」是中國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深思熟慮的結果。2013年3月,面對涉及全球、歷史和時代的重大問題「世界出了什麼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處理?」,習近平創造性提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
通過推出「一帶一路」,中國旨在實踐這一概念,構建實際平台,開闢道路,共同建設一個享有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和共同繁榮的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一帶一路」源於中國堅定不移的追求世界和平與發展。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通過自己的發展維護世界和平,並通過自己的發展為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對國際社會關注其發展方向的回應,也是中國人民對實現發展目標的信心和自覺的體現。
通過提出「一帶一路」,中國不僅致力於自己的發展和提升維護世界和平的能力,也通過加強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力量,造福於世界。
在推進「一帶一路」合作中,中國不會採取陳舊的地緣政治操作,而是將創造一個新的互利合作模式。它不會形成「有害於穩定的小圈子」,而會嘗試創造「和諧共處的大家庭」。
「一帶一路」的成功代表了中國發展道路和經驗的成功。中國實現了快速經濟增長和長期社會穩定的雙重奇蹟,徹底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目標。這些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中國找到了適合其國情和人民願望的成功發展道路,並得到人民的支持。
儘管中國耕地面積占全球的9%,淡水資源占6%,但它養活了全球近五分之一的人口。2022年,中國的GDP擴大至121萬億元人民幣(16.56萬億美元),其在全球經濟中的份額上升至18%,表明其顯著的發展成就。
中國發展道路的成功加強了其他開發中國家按照自身國情追求道路的決心,中國在發展方面的重大成就也增強了其他開發中國家實現國富民強、國家振興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信心。「一帶一路」為其他開發中國家提供寶貴機會,借鑑中國的發展經驗。
「一帶一路」的成功就是中國開放發展承諾的成功。只有國家實力足夠強大,才有信心向世界敞開大門,開放又能促進其繁榮。「一帶一路」是中國推出的一項重大倡議,旨在擴大開放。它不是中國的獨立行動,而是各方合作的共同努力。
面對全球化去趨勢高漲,中國堅定不移地致力於高水平開放,為「一帶一路」合作創造更加光明的未來。
「一帶一路」不斷打破僵局,消除瓶頸,推動創新,向世界表明只有建立開放的世界經濟體系,各國民眾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改善。
如前西班牙首相何塞·路易斯·羅德里格斯·薩帕特羅所指出,「一帶一路」秉持的發展願景超越國界,超越零和思維,正是當今世界迫切需要的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