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和延續中國眾多古老手工藝是活動的關鍵目標

北京, 2023年10月11日 — 第八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將於10月12日至16日在四川省會成都舉行,這是一個促進高層對話和交流的國際平台。

彝族服飾展示。
彝族服飾展示。

自2007年成立以來,這個兩年一屆的節日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目的的大型文化活動。2009年,它獲得當時的文化部批准,永久駐留在成都。

本屆博覽會以“共享履約實踐,深化文明互鑒”為主題,主要由文化和旅遊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重點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二十週年。它將設有四個主要版塊:世界非遺、中國非遺、四川非遺和雲非遺。

來自美國、巴基斯坦、泰國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將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國際非遺公約二十年來的實施進行經驗分享。

此外,來自全球68個國家和地區的900多個非遺項目和約5000名嘉賓及傳承人也受邀共享這場文化盛宴。

文化和旅遊部國際交流合作局副局長石澤毅表示,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自成立以來,已舉辦活動2000多場次,介紹非遺項目9000多個,吸引了來自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非政府組織的約6萬名代表,以及約2000萬當地居民和遊客參與,已經成為國內外社會公認的國際性盛會。

石澤毅說,博覽會體現了中國政府作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締約方和非遺保護的踐行者,肩負起使命的決心和關注,是展示中華民族燦爛優秀文化、促進國際合作的全球性盛會。

四川素有“天府之國”之稱,擁有悠久的歷史、秀美的風景和多元的文化。14個民族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四川通過實施非遺傳承發展重點工程,推進非遺轉化創新發展,將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等舉措,在非遺系統性保護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目前,四川擁有8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蜀錦、格薩爾史詩傳統、藏劇、羌年、德格木版印刷技藝、藏醫浴儀式、四川皮影、南路邊沖茶技藝和蒙山茶葉生產技藝。

該省還擁有153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132項省級項目;105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062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楊華珍,藏族,出生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山區,從小跟隨母親學習傳統藏族織染。

楊華珍當上攝影記者後,親歷了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8級汶川大地震,她趕赴災區拍攝災後景象。倒塌的房屋和人們絕望的表情讓她心痛。她希望幫助災民重建家園和生活。

經過深思熟慮,她辭去工作,組織當地18名熟練的刺繡工匠開展項目,旨在增加收入和重建家園。這導致阿壩藏族傳統織染刺繡協會的成立。

刺繡工匠來自藏族和羌族,匯聚了不同的刺繡技藝和風格。他們創造了藏羌織染刺繡,這是一種結合國家級非遺藏族織染刺繡和羌族刺繡的新形式。楊華珍認為,通過生產,傳統工藝可以進入人們的生活,並與時尚相結合,為服裝增加藝術價值,增強美學品味和文化內涵。

另一方面,時尚可以提高人們對傳統工藝的認識,為其開拓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她補充道。近年來,楊華珍與Shu Uemura、Starbucks、Universal Pictures和Hermes等國際品牌開展知識產權許可合作,使曾經默默無聞的傳統工藝受到關注。

位於成都崇州市大明鎮竹藝村,村名來源於國家級非遺大明竹編。

多年來,村莊堅持“以文化立命,以藝術照亮鄉村”的理念,將休閒業、消費場景、體驗空間融入成都林盤風格傳統景觀,將竹編轉化為發展文化旅遊的手段。

這不僅改善了生活環境,還為遊客創造了便捷、參與性和體驗性的平台,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

現在,村莊擁有鄉村風景與藝術,特別是竹文化展示空間,如竹編博物館、竹藝廣場、武根山竹藝公園等,構成了“國際范兒,成都味道,竹編魅力”的本地特色。

Previous post ZULIZ前進 – 新加坡首家海外門店
Next post 新濠攜手「澳門‧無限體驗」馬來西亞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