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2023年11月9日 — 摘錄自中國東盟報導的新聞報導: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實施十年。實踐證明,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成員國是中國企業海外擴張的有利地區,也有可能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示範區域。
從地理位置上看,中國和東盟國家毗鄰海域。從漢武帝時代的張騫出使西域到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中國商人一直探索東南亞海上航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和汶萊都處在同一時區,其戰略優勢的地理位置以及發達的海陸空交通網絡,共同構成中國通往世界的南方門戶。此外,越南、寮國、緬甸、泰國和柬埔寨通過泛亞鐵路網與中國西南內地地區相連。
全球華僑華人約有5000萬人,其中約78%居住在東盟國家。他們保留中國傳統,同根同源。不僅在海外生活了幾代人,也融入西方和東方文化與經濟。他們深諳東盟國家和中國在技術、文化、法律和經濟等各個層面的知識,也了解中國的文化、經濟和制度環境。這種共同的文化傳統和語言親和性,使他們成為中國企業海外拓展最有可能和熟悉的合作夥伴,也使東盟國家成為中國海外擴張的自然選擇。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工業結構豐富,規模龐大。目前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全球第一的商品貿易大國。中國的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有可能帶動東盟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發展。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推動的商業活動,鼓勵互動與合作,中國可以促進部分產業轉移,提升東盟國家產業規模,體現大規模生產中的國際分工與資源配置。東盟對此有強烈需求。截至2023年7月,中國在東盟已建立超過6500家直接投資企業,兩地累計投資額已超過3800億美元。
中國擁有世界最大和最多元的製造業,需要大量生產要素投入。東盟國家則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能以低成本提供中國製造業所需的原材料和半成品。2022年底,中國與東盟貿易額已達9750億美元,比二十年前增長了12倍。中國連續14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東盟也連續3年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不僅提供廣闊的消費市場,也提供世界級基礎設施和數字經濟發展,助力東盟國家快速提升基礎設施和商業環境,促進可持續經濟增長。
通過東盟10國加上中國參與的東盟10+1、東盟10+3和亞太自貿區RCEP 10+5等國際自由貿易協定,突出各國積極合作。此舉整合資源,發揮個別優勢,彌補不足,優化國際資源配置。促進區域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高效對接,共同發展,協商合作,將亞太地區打造成全球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域。一方面,中國通過技術、解決方案和金融支持東盟發展。另一方面,東盟通過高品質資源如原材料支持中國結構調整和供給側改革。
總之,東盟依賴中國的經濟動力,中國發展需要與東盟資源配合。兩者和諧整合互動互惠,是天作之合。
本文作者為陳永權博士。陳永權博士現任亞太經濟評論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