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的「波動式」和「曲折式」復甦
北京,2023年8月30日--中國2023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5%。中國經濟復蘇勢頭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在疫情防控平穩過渡後,經濟復蘇是一個「波動式」和「曲折式」的進程。 「在疫情防控平穩過渡後,經濟復蘇是一個『波動式』發展、曲折推進的過程。中國經濟具有強大的韌性、巨大的潛力和活力,支撐中國長期增長的基本面沒有改變。」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會議。 要深入理解中國經濟復蘇的「波動式」和「曲折式」進程,需要從經濟運行的亮點著手分析認識。回顧上半年成就,電動乘用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單」外貿出口表現亮眼。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世界上過半數的新能源汽車在中國運行。據Axios新聞網站報導,得益於政府激勵、殘酷競爭和接受程度高的消費者,中國電動汽車產業近年飛速發展。「新三單」整體出口增速為61.6%,對整體出口增長貢獻1.8個百分點。這些數字背後是外貿品質效益加快提升,產業結構升級,「中國製造」強勁發展勢頭。 要深入理解中國經濟復蘇的「波動式」和「曲折式」進程,還需要從全球角度觀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耶·古蘭沙斯表示,全球經濟仍在逐步從疫情和俄烏衝突中復蘇,但還沒有走出困境。 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 中國經濟不是池塘,而是海洋。國產C919大型客機已首次實現雙機商業運營;首台自主研製F級50萬千瓦重型燃氣輪機正式投入商業運行;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具備消防任務能力......中國堅定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地位,制造業實力連續13年居世界第一,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達到新水平。 核心CPI通脹率保持相對平穩,大米、蔬菜、水果供應穩定充足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民生經濟基礎。與中國價格平穩形成對比,美歐遭遇數十年來最高通脹,部分發展中國家面臨債務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今年全球通脹水平將達到6.8%。6月歐元區整體通脹率為5.5%,遠高於歐洲央行設定的2%通脹警戒線。據日經新聞報導,當地企業共同面臨的困難是由於高價格和勞動力短缺導致的成本上漲。 全球需求疲軟。世界貿易組織預計,今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增長1.7%,遠低於過去12年2.6%的平均水平。全球製造業PMI新出口訂單指數持續處於收縮區間。研究顯示,過去10年「世界開放度指數」持續走低。 在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在重重壓力下仍在堅定前行,用持續平穩發展為動盪的世界注入確定性。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全恆表示:「我們將在互利共贏基礎上,與世界各國擴大對外開放,擴大經貿交流,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成果不斷涌現。」 信心、條件和能力 經濟發展從來就不是順風順水。中國經濟始終是在克服困難和挑戰中成長壯大的,這是一條歷史規律,也是一條經濟規律。我們要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以實現經濟質量增長為目標,防止急功近利。我們要避免採取大水漫灌式的強力刺激政策。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這條路子連貫漸進,著眼關鍵問題和長遠戰略,體現了戰略定力和活力。 需求不足確實是當前經濟運行突出問題。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預測部副主任鄒雲漢分析說:「經濟社會恢復常態後,接觸性和服務性消費會先行恢復,但疫情造成的影響和效應短期內難以完全消除,內需拉動力仍需加強。」通過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消費作為「第一動力」的作用,使居民有消費、敢消費、願消費。 上半年工業生產穩步恢復,但大型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企業由於需求不足等原因,信心還沒有完全恢復。特別是一些民營企業對發展走勢和投資方向存在不確定性。通過政策有效性與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有機結合,推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幫助企業穩定經營、走得更遠、做得更好。 就業是民生之本。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李長安分析,供給增加和競爭加劇,再加上技能錯配、信息不對稱、職業選擇變化等因素影響,青年就業壓力較大。中國正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用工需求方面著力,這些領域的就業崗位更契合大學生的就業技能和需求,將更好吸納他們就業。隨著經濟持續復蘇,勞動力需求擴大,青年就業有望逐步改善。...